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儿科指南 >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莫让悲剧再重演!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莫让悲剧再重演!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3-10-27 14:36:00    阅读量:11574次
[摘要]:徐州健康:-目录-01八年前的悲剧02留守儿童现状03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04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原因05父母该如何做?今年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儿童心理健康。在儿童心理咨询中,有一类孩

  -目录-

  01八年前的悲剧

  02留守儿童现状

  03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04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原因

  05父母该如何做?

  今年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儿童心理健康。在儿童心理咨询中,有一类孩子占比较大,那就是留守儿童。

  谈到留守儿童,大家下意识想到的可能是农村留守儿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定义,留守儿童为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其实,城市里也会有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相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形成的原因更为多元化。

  二者的共同点是,无论农村或城市的留守儿童,都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01 八年前的悲剧

  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在八年前的2015年,发生过一起令人震惊的四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事件。

  2015年6月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这四名儿童是一兄三妹,最大的哥哥13岁,最小的妹妹才5岁。警方的调查结论是集体喝农药自杀。

(图片来源:网络)

  同样在贵州毕节,在2012年还发生过五名留守儿童在垃圾箱内取暖死亡的惨剧。

  两宗留守儿童的惨剧,事隔三年,同出一地,只是村落不同。

  新闻从来是易碎品,因而记忆往往被笔削。但其实,即使时隔多年,在写出这则已是旧闻的内容时,心中仍隐隐作痛:留守儿童,是需要社会亟需关注的群体,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地呼吁不断地科普,让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层面意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到更多的孩子们。

  02 留守儿童现状

  目前能查到的数据是2020年,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4,177万,城镇留守儿童2,516万(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的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辅以历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那么,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在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中,对全国范围内超过三万名青少年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总体上,抑郁、孤独、手机成瘾得分有随着年级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住校或父母外出工作的青少年有更多抑郁、孤独、手机成瘾问题。

  调查显示,乡村小学生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5.2%,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25.7%;乡村中学生抑郁风险的检出率为20.0%(其中16.2%为轻度抑郁风险),焦虑风险的检出率为43.6%(其中34.5%为轻度焦虑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03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1 缺少父母陪伴的孤独感

  孤独感是从心理学角度的“孤独”,引入到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主要是在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主观体验。

  对于儿童来说,最初的人际关系就是来自于父母。儿童的基本生存取决于与他人形成的信任和亲密关系,一般起始于婴儿与主要看护者之间建立紧密的社会—情感关系,也被称为依恋,这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婴儿会通过笑、哭、叫等方式发送亲近的信号来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依恋关系是相互的,婴儿传递出信号需要看护者适当地回应,所以婴儿会同与自己长期互动的人建立起依恋关系。

  在婴儿期有父母陪伴的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好,且更少经历社会性焦虑。

  而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父母缺席情况无疑切断了建立依恋关系的纽带,导致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数据显示,有超过40%的“缺少双亲留守”的学生每年见父亲或母亲的次数超过9次;还有12%-13%的留守儿童一年都没有见过父亲或母亲。

  不见面又一年没能和母亲联系的留守学生比例为5.5%。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度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会怨恨父母。

  不能经常见到父母的孩子,他们的情绪状态比较低,学习状态可想而知,也好不到哪里去。

  部分留守儿童也会为了不加重父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选择不与父母交流,独自解决心理和外界得压力,以致习惯于独处、不交往、不外出,进而形成自我封闭的社交心理状态,这些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

  2 自卑心理

  留守儿童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对自我的评价往往较低,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别人很好,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超越别人,总觉得自己不行,甚至在语言和行动中畏畏缩缩。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对其学业、生活及其身心发展将造成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导致他们自我认知很低,觉得不值得拥有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和爱,因此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这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自卑,不喜欢说话。另一种就是叛逆心理。

  3 逆反心理

  大家应该都了解,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叛逆,这也是青春期又被称为叛逆期的原因。几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会有“不听话”、“不理人”、“与父母对着干”的情况。这种情况会随着孩子慢慢成长以及父母的忍耐和引导而逐渐消失。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逆反心理和行为往往会逐渐演化成严重的后果。

  4 性格的改变

  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会有一些孩子出现性格上的改变:

  比如原本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

  温和的孩子变得爱发脾气、攻击性强;

  自卑的孩子变得自负无比;

  随和的孩子慢慢变得日渐敏感、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等。

  很多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长大的必然结果,殊不知很多时候可能是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出现了问题。

  5 躯体化症状

  留守儿童在出现不良情绪时,往往无人诉说,久而久之,会出现头痛、胃痛、低烧、失眠等躯体不适症状,进而因这些症状而无法去学校上学,这种情况是心理问题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心理问题躯体化”。

  躯体化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是转换为更为明显的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现象。

  比如失眠、早醒等睡眠问题;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如头疼、心慌、胸闷、气短等;精力下降,易疲劳;食欲下降等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或者脑袋发木,像锈掉一样等,都有可能是抑郁导致的。

  这种情况下,父母会认为是孩子身体不舒服或者是“装病”,其实出现这种躯体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心理问题长期压抑得不到解决。

  换言之,诉说的是躯体症状,表达的则是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

  04 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现实原因

  01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第一因素,家庭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就比较少,反之,则容易出现心理缺陷。

  而留守儿童因为监护人不是父母,而是由隔代的爷爷奶奶来监管,就更容易出现问题。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爷爷奶奶,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教育理念都和孩子的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和差异,尤其是农村的老人,他们多半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的状态,既无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业督导的问题,也没有科学的办法来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当孩子逐渐累积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太多问题积压在心里无法排遣出来,就会导致心理压抑。

 02 校园霸凌

  校园霸凌情况在留守儿童群体里更为凸显。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纯洁无瑕。校园霸凌情况往往因为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做后盾,而会更多的出现在他们身上。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当留守儿童遇到校园霸凌的时候,他们会认为父母不在身边,鞭长莫及,无法帮助到自己,往往因此会选择隐忍和接受,长此以往,“习得性无助”就会出现在这些孩子身上,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

  03 性侵

  留守女童是最容易遭受性侵的“重灾区”。此前早有资料显示,在过去三年里,广东就有逾2500名女童被性侵,其中有一半在14岁以下。而且,性侵女童者65.74%是熟人,被侵犯的留守儿童则占到半数。

  在多年前的心理咨询中,就曾经遇到过一个外地案例:一名18岁的女孩自诉,她在7岁时就被自己的姐夫性侵,直到18岁成年才意识到姐夫说的和她玩游戏原来是无耻地强奸行为。这个女孩因父母外出打工,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姐姐姐夫则生活在同村。我至今清晰地记得这个女孩来做咨询时已被摧残得蓬头垢面,神情恍惚,看上去足足有30多岁,完全不是花季少女的模样,且已出现幻听等精神病性的症状,非常令人痛惜。

(图片来源:网络)

  05 父母该如何做?

  成年人有成年人的不易,为了能多赚点钱,为了家庭,为了孩子,父母才选择外出工作。但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了,甚至孩子发生了一些无可挽回的事情的时候,父母辛苦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尽管这样的劝解在现实面前会显得苍白无力,但依然希望父母们能够看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有时间就和孩子视个频,以便于和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说出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永远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呵护。

  父母还可以利用生活中和孩子方方面面的接触,找准时间言传身教,保证亲子沟通时间。同时也要在行为上鼓励孩子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态度、情感等,在尊重子女人格的基础之上,真正实现双向沟通,让孩子清晰地感受到父母在意自己、爱自己。

  另外,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遇到问题及时和父母沟通,而不是选择隐忍不说。

(1岁多留守宝宝对着监控喊妈妈。网络截图)

  一个留守儿童对应的就是一个家庭,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会影响TA的一生,也决定着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美满。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留守儿童问题

  所以,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这个问题经过这么多年的持续发酵,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品格。

  如果几千万甚至上亿人带着亲情缺失、缺乏管教和其他各种人格障碍进入社会,可以肯定,没有哪个阶层会是受益者。

  让这些从小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才能促使家庭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安康平安。

(图片来源:网络)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