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虽小,却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之一。在这个不足手掌大小的区域里,8块腕骨、20余条肌腱、尺桡神经终末支及桡动脉、尺动脉分支精密排列,共同维系着手部灵活多样的运动功能。
当手腕疼痛成为生活枷锁
31岁的Z女士(化姓)从未想过,一次普通的搬重物会让她的生活陷入困境。3个多月来,左腕持续的疼痛让她连拧毛巾都成为奢望。辗转多家医院,尝试过石膏固定等保守治疗后,症状依然没有改善。最终,她慕名来到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中心,找到了创伤专家、副主任医师戴勇。
精准揪出疼痛“真凶”
“这不是简单的扭伤,更像是TFCC损伤。”戴勇的一句话,揭开了这场“腕中迷宫”的修复序幕。
术前
经过详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戴勇敏锐地意识到,Z女士的病情并非简单的腕关节扭伤。进一步的磁共振检查证实了他的判断:左月状骨、桡骨远端骨髓水肿;左腕TFCC损伤;左侧桡尺远侧关节不稳并伴有少量积液。
“我们人的手腕就像一块精密的机械腕表,”戴勇解释道,“而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就是其中最关键的‘减震装置’。”TFCC位于手腕尺侧,由软骨、韧带等组织构成,不仅负责缓冲压力、稳定尺桡远侧关节,还保护着腕骨间的灵活运动。
“TFCC损伤就像手表里的减震簧片断裂,”戴勇向患者解释道,“如果不及时修复,会导致关节持续不稳定,最终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
然而,正是这种精密的构造,使得手腕损伤的治疗充满挑战。在这里,每一毫米都至关重要:神经损伤可能导致手指麻木甚至肌肉萎缩,血管断裂会引起局部缺血,肌腱粘连则会直接限制手部功能。
“在这样的区域做手术,就像在雷区排雷,我们必须清楚每一毫米的解剖层次。”戴勇形容道。
面对诊断结果,治疗团队面临重要抉择:是继续保守治疗,还是进行手术干预?在创伤中心主任戴必照的主持下,团队展开了深入讨论。
“患者才31岁,这个年龄段的TFCC损伤若处理不当,将会对其未来的工作、家庭、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健康。我们必须要为她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负责。”戴必照表示。经过全面评估,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后,团队最终决定:实施切开微创修复术,为患者争取最佳的功能恢复。
2厘米切口下的精雕细琢
手术开始。麻醉团队由副主任医师姚莹莹、施文娅,主治医师王爽领衔,他们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手术精准调控药物剂量,确保患者术中安全、舒适、无痛,护理团队孙文倩则做好全方位手术配合。
手术台上,戴勇团队配合默契,“爱伤观念”贯穿手术全程:通过仅2厘米的切口,在显微器械辅助下,损伤部位逐渐显露: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外周撕裂,尺骨附着点部分撕脱,伴滑膜充血。
修复TFCC的微型带袢钢板
在团队成员主治医师吴培伟、孙麟,住院医师杨硕,进修医师彭帅的密切配合下,戴勇用2.0mm克氏针以尺骨外侧距离关节面约1cm处朝关节方向建立微孔通道,使用2-0不可吸收缝线穿过通道缝合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外周部,最后将缝线远端穿过一枚微小钢板固定于尺骨内侧缘。
“每一步动作都必须稳、准、轻。”戴勇时刻提醒团队成员。在确认缝合张力适中,腕关节旋转及尺偏活动无卡压后,手术顺利完成。
科学康复“腕”好如初
得益于微创手术的优势,术后,在专业的康复指导下,患者从早期石膏固定于“安全位”,避免韧带牵拉;到中期康复专家手把手指导腕关节“无痛范围”活动,再到后期每根手指屈伸肌群的力量训练,Z女士的恢复超出了大家的预期。
术后
三个月后复查时,Z女士的手腕已经恢复如初。"现在我的左手又能拎东西、做家务,就像没受过伤一样!"她激动地说。影像检查显示,TFCC修复良好,关节稳定性得到理想恢复。
在这场与毫米较量的手术中,徐州一院创伤中心戴勇团队以患者为中心,甘冒风险选择手术,只为彻底解决问题;以精准为准则,2厘米切口背后是数十年磨一剑的功底;以团队为基石,多学科协作让患者就医体验不断提升,完美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内涵。
“手腕是打开生活之门的‘万能钥匙’,我们要做的,就是帮患者重新修复它。”——这是戴勇团队的承诺,更是徐州一院创伤中心的温度。
专家话科普
——创伤专家戴勇带您认识TFCC损伤
1.什么是TFCC?
TFCC(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是腕关节尺侧的一个重要结构,由三角纤维软骨、尺腕韧带、桡尺韧带等组成,相当于手腕的“减震器”和“稳定器”。
2.TFCC有什么作用?
缓冲腕关节承受的压力;
维持桡尺远侧关节稳定;
保证腕关节的灵活运动;
3.TFCC损伤原因有哪些?
外伤:跌倒时手掌撑地、突然提重物;
慢性劳损:长期重复腕部动作(如网球、羽毛球);
先天因素:尺骨过长等解剖变异;
4.TFCC损伤有哪些常见症状?
腕关节尺侧(小指侧)疼痛;
旋转手腕(如拧毛巾、开门)时疼痛加重;
关节弹响或无力感;
严重时可出现关节不稳;
5.如何诊断TFCC损伤?
体格检查:压痛点检查、应力试验;
影像学检查:MRI是诊断金标准;
关节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损伤情况;
6.TFCC损伤如何治疗?
轻度损伤: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
重度损伤:关节镜或切开修复手术;
“越早干预,功能恢复越好。”戴勇强调。
专家简介
戴 勇
江苏省骨科专家库成员江苏省骨科鉴定委员会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骨科病学学会创伤骨科学组委员
徐州市医学会骨科病学学会足踝学组委员
毕业于南通大学临床医学系,曾在上海新华医院进修小儿骨科,从事骨科专业二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
专业擅长:各种复杂创伤,髋膝关节病变,脊柱侧弯、肿瘤、结核,颈腰椎间盘病变,小儿骨病创伤等骨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注重于骨科操作的微创化。近年来参与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