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被誉为“人工心肺”,能在患者心肺功能严重衰竭时,暂时代替其心肺工作,为疾病治疗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近日,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正是这项前沿技术与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协作,成功救治了一名危重患者。
生死时速!
ECMO紧急启动筑起生命防线
5月20日,一位57岁的女性患者因高烧、咯血被紧急送到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因为患者存在严重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持续难以维持,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一病区进一步救治。
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后生命体征仍然极不稳定,常规呼吸及循环支持治疗难以维持氧合状态,紧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等各项抢救措施后仍不稳定,救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许继元带领团队快速评估病情,初步考虑患者是重症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病程短、进展快、程度重,考虑高毒力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需要积极控制感染。此时,患者即便在高呼吸机参数支持下,氧合水平依旧难以维持,情况万分危急,已具备实施 ECMO的明确指征。
(ECMO团队为患者置管)
与时间赛跑!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征得其同意后,徐州市中心医院ECMO小组迅速响应、快速集结。5月21日晚上,在麻醉科主任、ECMO小组组长王立伟的带领下,小组成员通力协作,快速完成血管精准穿刺及管路预充,成功建立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这颗临危受命的“人工心肺”及时运转,代替患者“伤痕累累”的肺脏工作,为患者脆弱的生命搭建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追本溯源!
MDT协作精准锁定复杂元凶
患者的危机只是表象,查明病因才能根除隐患。许继元带领团队立即牵头组织多学科会诊(MDT),联合呼吸与危重症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科室专家共同攻坚,结合患者的高热、呼吸衰竭等病史,胸部CT结果,痰病原学培养结果,通过细致的检查与缜密的分析,最终确定患者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导致的重症肺炎合并肝脓肿,也印证了许继元团队之前的判断。
(ECMO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
合力攻坚!
学科协同攻坚“生命关卡”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多次反复,威胁生命的挑战接踵而至。许继元主任医师带领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时刻严密监测病情,精准研判,为患者制定了抗细菌治疗、俯卧位通气、抗凝治疗、器官保护、营养支持、食道压监测、纤支镜检查等一系列治疗方案,并时刻动态调整,果断处理每一次危机;王立伟带领的ECMO小组团队则在ECMO建立、运转、管理等关键环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确保设备运行平稳高效。
然而,ECMO的稳定运行仅是这场生命保卫战的第一步,后续治疗与护理更为关键,重症医学科一病区护士长李玉峰带领护理团队24小时坚守,细致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执行各项护理操作,为患者提供坚实的生命支持;呼吸与危重症科张琦主任医师团队则运用丰富经验和精湛技术,制定了精准的呼吸治疗策略和抗感染方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科、麻醉科、影像科、检验科、护理团队等犹如一部精密的仪器,各部门高效联动、无缝衔接,每一个“齿轮”都在为患者争夺生机而精准运转。
左:护理团队精心护理。
右:协助下床康复训练。
拨云见日!
生命之光重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多学科团队的全力以赴和不懈努力下,患者的病情迎来了转机:肺功能逐步恢复,呼吸循环趋于稳定,组织灌注改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持续减少,意识也逐渐转为清醒,经过专家确认,患者已具备撤离ECMO的条件。
5月27日下午,ECMO顺利撤机。6月10日,患者转入呼吸与危重症科普通病房进一步观察治疗。6月21日,患者康复出院。
MDT为舵,技术为帆
为生命续航
徐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凭借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奉献,再次为患者保驾护航。多学科会诊/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各专科团队打破学科壁垒,紧密协作、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个体化、高质量的救治方案。正是这种多学科深度融合的力量,显著提升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出院后,患者家属为治疗团队送来锦旗。图为重症医学科团队与家属合影。
未来,医院将继续以“生命至上”为根本宗旨,以精湛的医术和高效的协作为桨,为每一位危重患者的生命之舟保驾护航,为健康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