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手术一定要“开胸锯骨”?术后躺床上半个月才能下地?在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这些传统认知正被彻底颠覆!
近日,由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上海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薛松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胸腔镜微创技术,连续完成主动脉瓣膜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心房粘液瘤切除等3台高难度心脏手术,患者术后第二天就返回普通病房。
这场“微创技术三连击”,不仅再次刷新了区域心脏外科的技术高度,也让众多患者又一次看到“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心”希望!
3台手术“不重样”,
个个都是“硬骨头”!
第一台:年轻小伙换“心门”
“医生,能微创手术吗,我不想胸口留道那么吓人的伤疤!”20多岁小李(化名)因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辗转就医,均被告知需传统开胸换瓣膜。当他慕名来到徐州一院时,薛松教授决定用微创胸腔镜技术了却他的心愿。
手术室内,薛松教授盯着胸腔镜屏幕,精细的腔镜器械在他灵巧的双手操控下,在胸腔内精准完成钳夹、分离、结扎、缝合等高难度操作,手术、麻醉、护理团队紧跟手术密切配合......随着体外循环机停止运转,小李的心脏重新有力地跳动起来。术后第二天,当他看到仅4cm的手术切口时,连连惊叹不可思议。
第二台:升主动脉的“拆弹行动”
58岁的张先生(化名)因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命悬一线。“患者的主动脉扩张已近5厘米,随时可能破裂大出血,必须尽快手术!”薛松教授团队决定采用胸腔镜辅助下完成升主动脉置换这一被称为外科皇冠上的明珠的超高难度手术——通过胸骨上段6厘米小切口,完成病变段主动脉的人工血管置换。
血管吻合完成!
血流恢复通畅!
吻合口无渗漏!
拆弹行动顺利完成。
第三台:心房里的“摘瘤大战”
56岁的王女士(化名)因左房粘液瘤、左房增大、二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就诊,入院时已出现心衰,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保守治疗效果甚微,外科手术风险又极高。经过充分评估,薛松教授团队决定采用微创术式。术中,薛松教授通过仅4cm的手术切口,就在胸腔镜下完整地切除肿瘤,患者心房结构无损伤。术后第二天,王女士便从ICU平稳转出。
“绣花功夫”背后,
多学科协作织就安全网
心脏手术被誉为“在刀尖上跳舞”,而用微创术式完成病情复杂、合并症多的病例,术者更是如履薄冰。一次完成3台高难度微创手术,绝非偶然。薛松教授揭秘:“每台手术都是‘团队作战’的成果。”
术前全面评估:手术团队联合麻醉科、心血管内科、超声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影像科、手术护理等专家团队,全面精准评估病情,为患者“量身定制”手术方案。针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提前制定分级响应策略,确保患者安全;
术中密切协作:薛松教授主刀,手术团队高效配合,麻醉团队动态调整麻醉深度、实时监测生命体征,体外循环团队精准把控循环稳定,手术护士团队准确传递器械,备齐用物......形成“环环相扣”的完整手术闭环;
术后加速康复:从ICU到普通病房,均采用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实现患者微创手术后早拔除管、早进食、早下床、早康复。
3名严重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康复背后是团队对“微创化、精准化、快速康复”理念的极致追求。薛松教授表示:“传统心脏手术需纵劈胸骨,创伤大、恢复慢,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相对较多,许多患者因为惧怕手术而一拖再拖。现在我们通过直径3-6cm的微小切口,借助胸腔镜完成操作,将手术创伤降至最低,让患者术后就能‘挺起胸膛’拥抱‘心’生。”
从“能治病”到“好得快”,
微创术式实现专科常见病全覆盖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把手术做成功’,更要让患者‘好得快、少受罪’!”薛松教授说。也正是这种“团队协作、精益求精、敬畏生命、如履薄冰”的态度,让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重建仅1年多,就已成功救治200余例危重心脏大血管疾病患者,科室与上海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建立“同质化”管理体系,薛松教授每月驻徐开展指导手术,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国内顶级医疗资源。
从“大刀阔斧”到“精准微创”,每一台手术都是一场生命的托付。如今,在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微创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大血管疾病、心脏肿瘤等各种常见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更顶尖、更微创”的技术特色,不仅创造多个“区域第一”,还吸引了周边省市众多患者慕名而来。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徐州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勇毅前行,不断攀登,用新技术、新服务,书写着守护“心”生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