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完成了一次特殊的“自我挑战”——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作为医生的“我”给作为患者的“我”做了一次普通结肠镜检查。当冰凉的肠镜通过自己肠道转角时,当显示屏上清晰显现出3枚悄悄生长的息肉时,二十年从医生涯中那些患者忐忑的眼神、犹豫的询问,突然都有了全新的注解。
亲历的“教科书外”体验
作为操作过2万例胃肠镜的医生,我常在检查前安抚紧张的患者:“别太紧张,会有点胀痛。”但当自己成为检查台上的主角时,才真正理解那份不安:
可以忍受≠应该忍受:虽然普通肠镜的疼痛(疼痛评分1-2分)程度在医学上属于“轻度”,但全程的持续腹胀、肠管牵拉的不适感,仍会让人肌肉紧绷、呼吸急促,我也终于明白为何患者常问“还有多久”;
心理压力远大于生理疼痛:即使知道原理,但当镜头通过结肠转角时,身体仍会本能地抗拒,这种紧张可能导致检查时间延长(因自己给自己操作不便,我的诊疗全程耗时36分钟,时间比给患者做慢得多!);
无痛肠镜真不是“矫情”:有温度的医疗不但是服务优质,更是痛苦最小化,医疗舒适化,而非考验患者的忍耐力、配合度。相比普通肠镜检查,无痛肠镜的普及,可以让更多人不再因恐惧而拒绝筛查,麻醉状态下,患者无痛苦记忆,医生也能更从容地观察肠壁的每一处细节,减少因患者不适导致的检查盲区,这才是医学进步的真正意义!
那三枚差点被“错过”的息肉
检查中,在我的横结肠距肛缘50-60cm处,发现了3枚分别约3*3mm,6*6mm及5*5mm的山田Ⅱ型息肉像潜伏的计时器般静静生长。当圈套器冷切除(CSP)后,目测病理像是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个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不禁让我后背发凉:
我没有任何症状!
我每年的便潜血都是阴性!
我的家族没有相关病史!
这也印证了临床残酷的现实:85%的早期息肉不会便血,90%的肠癌患者确诊前毫无征兆!
40岁真的是肠道健康的分水岭
根据最新《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
40岁起,所有人群应做第一次结肠镜,有症状的人群更应该及早介入,毕竟一个早筛举措就可能改写生命长度;
切除息肉,可降低76%患癌风险(我的息肉若晚发现5年,癌变概率超20%) ;
大便潜血检测,会漏诊85%以上的早期息肉!(我的也是阴性)
身为专科医生,我比谁都清楚这些数据,但作为患者,亲自体验后才真正读懂这些不能重来的数字的重量。
双重身份的感悟
作为从业20年的消化内镜医生,我一直专注于疾病的“早筛早诊早治”,竭尽所能不让任何一个可疑病变溜走;但作为患者,我终于明白——医疗体验,同样关乎尊严与勇气。
当显示屏映出自己肠道的每一道褶皱时,我突然理解了:
患者攥紧床单的手,不只是因为娇气、怕痛,还有对未知的恐惧!
“再等等看”的拖延背后,或许是对“万一查出什么”的逃避!
更感叹那些最终确诊晚期肠癌的患者,本来会有多少机会可以重来!
此刻,我想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对所有人说:
不要等到便血、消瘦才检查!
不要用“没症状”欺骗自己!
不要用“怕难受”耽误生命!
因为,
健康不是彩票——不能赌“我应该不是倒霉的那个!”
症状是最差的警报——等它响起时往往为时已晚!
害怕不是借口——比起治疗癌症的折磨,无痛肠镜甚至可以让你感受不到肠镜检查的短暂不适!
肠健康,常自由。肠道这条蜿蜒的维系生命质量的“时光隧道”,关乎我们一生的健康,值得我们放下恐惧,勇敢探查;我们的肠健康,也值得一份更轻松的无痛关怀。
40岁的您,准备好了吗?
作者简介
刘世育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徐州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长
消化道早癌及ESD学组组长
承担主持市课题2项,发表中华、SCI等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省市科学技术奖、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专利等10余项。
专长: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性疾病的防治;擅长消化道早期病变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超声内镜(EUS)的诊断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POEM等)、急诊内镜下止血、痔的硬化与套扎等内镜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