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荔枝病”吗?医学上称“荔枝相关性低血糖脑病”,是因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尤其是未成熟荔枝)引发的急性低血糖综合征。眼下,荔枝正当季,徐州市中心医院新城院区急诊医学科主任纪艾玲在此提醒:在享受“荔枝自由”的同时,也要警惕其潜在风险。
典型病例
近日,9岁的萌萌(化名)在上午空腹状态下一口气吃了十几颗新鲜荔枝。几小时后,她开始出现异常困倦、频繁打哈欠、面色苍白、额头冒冷汗等症状。家人紧急将其送至我院新城院区急诊,经检测血糖明显降低,仅为3.2mmol/L,被确诊为“荔枝病”。所幸送医及时,经治疗后已无大碍。
认识“荔枝病”
一种危险的急性低血糖综合征
与普通低血糖不同,荔枝病的特点是发作迅速、症状严重:
1.轻度症状:常在食用荔枝后2-8小时出现,如头晕、心慌、手抖、出冷汗、乏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痛等。
2.重度症状:若未及时处理,可快速进展为意识模糊、嗜睡、抽搐、瞳孔散大、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昏迷,甚至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多器官衰竭,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医学上称之为“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征”。
值得警惕的是,儿童是荔枝病的高发人群!4-11岁的儿童患者较为多见,这可能与肝脏糖原储备较少、儿童血糖调节能力尚未发育完全有关。
高糖水果
为何引发致命低血糖?
据悉,荔枝含糖量高达14%-20%,其诱发低血糖的机制复杂且危险:
1.果糖转化“塞车”:荔枝中40%-50%的糖分是果糖。果糖需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利用。短时间大量摄入,肝脏转化酶“供不应求”,导致血糖补给延迟。
2.天然毒素作祟:未成熟荔枝中含有两种天然毒素: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MCPG)。前者抑制肝脏将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后者则刺激胰腺大量分泌胰岛素,两者作用叠加,可导致血糖“断崖式下跌”。
3.空腹“雪上加霜”:当人体空腹状态时,血糖本就偏低。此时大量食用荔枝,果糖转化延迟与毒素引起的胰岛素过度分泌将形成“双重打击”,使血糖水平迅速下降。
这五类人
要格外警惕“荔枝病”
1.儿童首当其冲(尤其4-11岁):他们的肝脏糖原储备较少,血糖调节机制不完善,难以抵挡荔枝的双重降糖作用。
2.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的患者风险更高。降糖药物与荔枝的降糖作用产生“叠加效应”,导致血糖骤降。
3.空腹状态人群:早晨空腹或长时间未进食时,人体血糖处于低位,此时食用荔枝如同雪上加霜。
4.肝病患者:肝脏是糖代谢的核心器官,肝功能不全者转化果糖能力下降,更易陷入低血糖危机。
5.营养不良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肝脏糖原储备不足,当荔枝抑制糖异生时,缺乏代偿能力。
科学食用
预防“荔枝病”四原则
预防荔枝病,关键在于科学食用。
1.避免空腹食用:建议在饭后半小时食用荔枝。此时胃内有食物垫底,可减缓果糖吸收速度,缓冲对胰岛素分泌的刺激。
2.严格控制食量:成人每日不超过200-300克(约10-15颗普通大小荔枝),儿童每日不超过5颗,幼儿慎食。
3.选择成熟荔枝:未成熟荔枝中毒素含量是成熟果实的数倍。挑选时应选择颜色鲜红、果肉饱满的成熟果实,避 免青皮荔枝。
4.搭配其他食物:食用荔枝时搭配面包、牛奶等富含蛋白质或复合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荔枝虽美,安全为先。
当您剥开一颗新鲜荔枝,品尝那份夏日清甜时,请记住:食用荔枝时一定不要过量,并且在饭后食用最安心。如果一不小心得了“荔枝病”,症状较轻的可服用蜂蜜水、糖水、果汁、糖果,或进食米饭、馒头等主食等来缓解;倘若症状较为严重,如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请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