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明星医生 > 医院里的“360行”丨 朱杨子:守护患者的“舒适”与“无痛”
医院里的“360行”丨 朱杨子:守护患者的“舒适”与“无痛”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8-27 21:41:00    阅读量:5357次
[摘要]:淮海名医:医院的长廊永远流动着两种时间:电子钟跳动的数字时间,与生命抗争的脉搏时间。从执柳叶刀的外科圣手到调试CT机的工程师,从执听诊器的内科医师到显微洞察的病理医师,每个岗位都

  医院的长廊永远流动着两种时间:电子钟跳动的数字时间,与生命抗争的脉搏时间。

  从执柳叶刀的外科圣手到调试CT机的工程师,从执听诊器的内科医师到显微洞察的病理医师,每个岗位都是拯救生命乐章中不可替代的音符。那些被简化为“白衣天使”的称谓背后,是各种专业资质证书在黑暗中发出的微光,是多个岗位齿轮咬合转动的精密韵律。

  医院里的“360行”系列文章,不只是一组于医院各岗位的简单素描,而是对医院生命守护体系以及医学人文的解构。通过他们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们会发现,在平凡岗位中,也有照亮生命的纯粹星光。谨以这组报道,记录所有为生命续航的微光。

  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朱杨子的身影,常往返于手术室与疼痛门诊这两处阵地。手术台上,他精准守护生命体征,为患者平稳闯过手术难关保驾护航;疼痛门诊里,他耐心探寻解法,为受慢性疼痛困扰的患者点亮摆脱苦楚的希望。

  精密护航与迷雾探索:双线战场的切换

  手术室是朱杨子的“护航”阵地。术前评估风险、定制方案;术中专注实施麻醉,严密监控生命体征,应对各种惊险;术后守护患者平稳苏醒。无论是急诊室里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时刻,还是无痛胃肠镜、分娩场景中对舒适化医疗的细致追求,都离不开他始终在线的冷静与毫厘不差的精准。

  手术室内,朱杨子正专注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精准把控麻醉工作,助力手术顺利开展。

  疼痛门诊则是漫长的拉锯战。慢性颈肩腰腿痛、神经痛、顽固癌痛……“疼痛被定义为第五大生命体征,但过度疼痛本身可能就是疾病。”朱杨子说。他通过细致评估,为患者绘制个体化疼痛诊疗方案,制定涵盖药物、神经阻滞、物理治疗、心理疏导等个体化方案。面对复杂病例,他积极促进多学科协作,联合骨科、肿瘤科、康复科等科室,为患者制定并实施更具整体性的诊疗方案。

  职责所系: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的捍卫

  手术室内,规避风险、迅速决策,守护的是生命的安全底线。“每一台麻醉,都是一次不容有失的精密护航。”在疼痛门诊,他的职责转化为重塑生活品质:精准揪出疼痛根源,有效缓解症状,打破“疼痛-焦虑-抑郁”的恶性循环。他同样重视“治未痛”,科普疼痛知识、合理用药与预防方法。无论身处何方,与外科团队无缝对接、与相关科室深度讨论,为患者寻求最优解是核心。

  陈阿姨,一位55岁的一线高级教师,被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折磨一年。剧痛让她夜不能寐,甚至失去生活信心。朱杨子认真听取病情,耐心了解患者病程中的身心困扰,结合检查与评估,制定了个性化阶梯式镇痛方案,联合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并指导康复训练。两周后复诊,陈阿姨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朱医生,昨晚我睡了这一年来的第一个整觉!那种火烧火燎的感觉终于轻多了。”

  诊室内,朱杨子正专注地查看患者的资料,为精准诊断患者疼痛病因、制定合适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坚守日常:忙碌中传递协作的暖流

  朱杨子的日常工作节奏高度紧张:手术室里需紧绷神经,门诊中要倾注耐心,团队协作是强大后盾。疼痛门诊里,与护士默契配合;复杂病例讨论中,与骨科、肿瘤、康复、心理科同事的“头脑风暴”碰撞最优方案。“多学科协作是攻克疼痛堡垒的钥匙,”他感慨,“每次会诊,不仅制定方案,更是对患者传递信念——我们都在为你努力。这份团队的温暖,至关重要。”

  他用行动诠释着麻醉科医师职业光谱的宽广——从手术室的惊涛骇浪到疼痛门诊漫长的细雨和风。贯穿始终的,是对“痛”的深刻理解与对“人”的无限关怀。

  未来图景:拓宽无痛边界

  朱杨子看来,“生命护航者”与“解痛点灯人”殊途同归。“手术麻醉守护围术期的‘无痛’与‘无忧’;疼痛管理则守护生命在漫长时光中的质量与尊严。两者指向医学的终极目标,为患者解除痛苦。”

朱杨子在实验中

  朱杨子对围术期脑科学和疼痛医学的未来充满期待:更精准的神经调控技术、靶向药物研发及AI辅助诊疗,将驱动领域变革。身为临床医生兼硕士生导师,他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围术期认知功能障碍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与防治手段,在基础研究中寻找临床转化的突破口。“科研不是孤立的论文产出,而是解决临床痛点的钥匙,如今的科研更需要这种‘临床-实验室-临床’的闭环思维。”他如此定义团队使命。此种理念的指导之下,朱杨子团队也在神经科学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他本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本领域的Top期刊,如《ANNALS OF SURGERY》等。朱杨子表示,这些进展不仅验证了“临床-实验室-临床”模式的有效性,也为未来疼痛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结束一天手术,窗外华灯初上。朱杨子脱下白大褂:“麻醉是让人暂时忘记疼痛,而疼痛治疗,是为了让更多人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

朱杨子

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研究方向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疼痛防治以及神经调控技术,已发表论文22篇,其中包括《Annals of Surgery》《JAMA Network Open》《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等行业顶尖期刊在内的SCI论文18篇。获得发明专利权授权1项。担任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秘书及多本SCI期刊审稿人。入选江苏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获得“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和“徐州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