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结束时,天已破晓,神经外科主任赵伟冲着焦急等待的病人家属说道:“很成功,放心吧。”6个字犹如天籁,让众人悬着的心稳稳地落了地,感谢声此起彼伏,赵伟握紧手中浸透汗水的手术帽,虽然颅内动脉瘤来势凶猛,但凭借精湛的技术,临危不乱的处理,科室间的合作,最终让患者转危为安,搏出一片生机。
突发的头晕头痛,“始作俑者”让人心惊
从下午开始,许先生便觉头晕头痛,起初他以为是血压升高所致,吃了颗降压药,便躺在沙发上休息,心想歇歇就能好。可越躺越难受,不仅头痛欲裂,而且恶心反酸,意识到情况不对劲的他,在家人的陪伴下立即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看到这一结果,医生催促立刻转院。
当到达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时,许先生除了头痛厉害外,身体状况目测尚可,神志清楚,状态正常,语言流畅,应答切题,“医生,我就是有些头疼,恶心,没我们那边医生说的这么严重吧?”接诊医生孙宗浩刚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脑血管疾病进修归来,他看过检查报告,并和许先生交流后判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只是表象,之所以出血是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了。这一点和赵伟的结论不谋而合。
听到这个诊断,许先生的家人有点晕,蛛网膜下腔出血怎么又变成了颅内动脉瘤破裂,这俩到底是啥病?对此,医生解释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病变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就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约占70-80%。”
CT血管造影(CTA)揭示的真相证实了赵伟和孙宗浩的判断:在大脑最复杂的"交通枢纽"——前交通动脉区,一个4.6*5*4.4mm的动脉瘤像毒蘑菇般膨出。同时,在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远端还潜伏着一个3.2*5.1*1.8mm的动脉瘤,此时,前交通动脉区的动脉瘤已在破裂出血。
2个动脉瘤,一个已经破裂,另一个也有破裂风险,“炸弹”随时会被引爆。
连“拆”两“弹” 手术室里的毫米之争
在完善各类术前检查和准备后,赵伟和孙宗浩开始了急诊手术。
无影灯下,显微镜将血管放大几十倍。沿着大脑自然裂隙分离,当前交通动脉区动脉瘤暴露时,赵伟小心且果断将动脉瘤夹放置在动脉瘤颈上,夹闭动脉瘤,不碰触任何神经,出血立刻停止;另一个动脉瘤暴露时,肉眼可见的瘤壁薄如蝉翼,随着心跳危险地搏动,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如出一辙的操作让它很快便如漏气的气球一般“瘪”了下去。
当第二个动脉瘤被成功夹闭时,手术室里的众人都长舒一口气,毕竟术中动脉瘤仍有破裂的风险,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术后许先生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血管副损伤,脑血管造影提示动脉瘤夹闭完全,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
颅内动脉瘤:此瘤非彼瘤,但危害巨大
颅内动脉瘤,属于肿瘤?
颅内动脉瘤虽然有一个“瘤”字,却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它是颅内血管壁的薄弱部位,在血流的冲击下,向外异常膨出并隆起,一般形态像气球一样突出,类似肿瘤的样子。并不会无限增殖及转移他处。颅内动脉瘤好发于高血压人群及吸烟人群,不发病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高,俗称“颅内地雷”,且易出现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癫痫发作等并发症,预后较差,应尽早治疗,且越早治疗患者预后越好。
既然,颅内动脉瘤危害性这么大,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预防?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重要风险因素。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像许先生就是多年高血压患者,但始终没引起重视,降压药物服用极其不规律,不规范。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健康,增加颅内动脉瘤的风险。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护血管健康。
均衡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颅内动脉瘤的风险。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控制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素。
给所有人的忠告
1.突发炸裂样头痛要立即拨打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