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专题报道 > 你好中医院┃岐黄薪火续华章 扬帆新程恰此时
你好中医院┃岐黄薪火续华章 扬帆新程恰此时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9-04 20:57:00    阅读量:5818次
[摘要]:淮海名医:岐黄薪火续华章暑气渐消秋信至,扬帆新程恰此时!历经五年精心筹备,徐州市中医院新院区已全面启用。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徐州市城建重点工程及为民办实事

  岐黄薪火续华章

  暑气渐消秋信至,扬帆新程恰此时!历经五年精心筹备,徐州市中医院新院区已全面启用。

  作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重点中医院建设项目、徐州市城建重点工程及为民办实事工程,徐州市中医院新院的落成,是医院发展历程中“承前启新”的里程碑,更承载着徐州中医药事业“继往开来”的新使命。

  从2020年盛夏破土,到2025年盛夏交付,这座大龙湖南岸的明珠,正以“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书写着覆盖了苏皖鲁豫省际交接地区区域中医传承创新的新篇。

规模之变

从局促到开阔,医者有其地

  眼前的现代化医院大楼巍峨矗立,像一本摊开的古籍,又像一棵蓬勃生长的生命之树,也总令徐州人民想起徐州市中医院从1956年的一排平房到中医区域医疗中心的不懈努力。

  位于中山南路169号的老院区,2.4万平方米的占地、不足5万平方米的建筑,曾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今新院10.7万平方米的占地、30万平方米的建筑,坐落于大龙湖南岸、新城区湘江路以北、沟棠路以西交叉地块,恰如“大鹏一日同风起”,为中医事业拓展出广阔天地。

  新院门诊楼为5层、病房楼达25层,核定床位1490张,门诊日接诊量可达8000人次,配置有2500个机动车位,既缓解了患者“就医排长队、停车位一位难求”的燃眉之急,更应和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患者俱欢颜”的民生期盼。

  驰道如砥接四方。新院与连霍高速、迎宾大道快速路等交通干线毗邻相望,地铁6号线与多条公交专线即将通达,市公交公司已开通5条专线直达新院,同时优化调整50路、603路、118路等公交线路,增设站点覆盖新院东门及南门。多维覆盖的立体交通网让求医路快速、便捷,真正实现优质中医资源的辐射共享,让“求医问药路不长”。

智慧之进

科技赋能 打造全新体验

  从综合布线到远程会诊,从360度安防到智能输液,在徐州市中医院新院,科技的力量让“自然疗愈”与“望闻问切”都有了新载体。

  中医院新院建设利用BIM技术,构建全流程运维模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三维可视化模型与实时运维数据动态整合,营造“实景”运营管理体验,更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排队叫号系统等三十余个智能子系统如“众星拱月”般支撑起智慧医院的骨架。

  早在今年春季,新院区基础网络、信息化机房均已建设完成,信息化设备已进场并调试完毕。新、老院区之间采用光纤直连的方式进行信息数据迁移,作为核心业务系统的HIS、电子病历随新院搬迁同步切换至新院机房运行。

  信息系统激活了新院区的“神经元”,四处彰显的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念也为中医发展深度赋能。

  院外是青山湖光看不厌。新院同大龙湖风景区互为点缀,与拖龙山相望,如画的风景将新院装点成为风格优雅的医疗胜地。新院区本身则为裙楼设计,以门急诊、医技、中医综合治疗区和病房区医疗街为轴,围绕核心的综合医疗区布置,实现功能上的科学紧凑,布局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具有适用未来医疗技术和医疗模式快速发展的灵活性。

  这些并非对传统的悖离,正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传统中医文化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无论是建筑设施的管理还是病人看病,都有截然不同的全新体验。医生可借影像系统细察病灶,患者能凭自助导医少走路,真正实现“科技为体,人文为魂”。

  当电子病历打通中医诊疗环节,当“互联网+”延伸服务触角,中医的“辨证施治”便有了更精准的依托,“医者意也”的灵动与科技的严谨相得益彰,古老医术在数字时代也焕发新生。

人文之暖

细节处见初心 细微处显仁心

  当传统诊疗叠加上了“透视眼”,“治未病”又成为当下的流行,中医药在生活的浪潮中沉浮,不变的是中医人“遍行君臣药,先从冻馁均”的初心。

  新院的人性化设计,藏在现代化病房的静谧里,在绿色能源车充电桩的便捷里,更在食堂与生活服务商场的“一站式”关怀里。

  院区设计串联起门急诊、医技区,避免了问诊和检查之间的奔波之苦;候诊区,智能按摩椅提供舒适的候诊体验,让等待不再煎熬;中医药体验馆定时开放,这是孩子们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宝库……

  科室布局更见匠心。6个“国”字头重点专科扬帆领航,33个省、市级重点专(学)科如繁花竞放,27个亚学科专业组、96个专病门诊似枝叶扶疏,4个国家大师工作站与多位名中医工作室则若明星点缀。

  这种“既有参天树,亦有茂林风”的格局,令患者“病有专医”,也让中医文化“薪火相传”。

  当然,不变的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性关怀。

  为更好地为老城区市民尤其是老年人服务,中医院依然在市区保留市中医院第二门诊部(云龙区铜山路137-23号)、第三门诊部(泉山区荣景盛苑A2号楼1-106),并对这两个门诊部作提档升级改造,拓展就诊区域。同时,在中山路成功大厦裙楼(原新一佳超市旧址)将建成徐州市中医院中心门诊部,提供门诊、取药、康复等服务,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中医药诊疗服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五年沉淀,徐州市中医院新院的启用,不仅是建筑空间的拓展,更是中医精神的延伸——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科技,以“守正不渝”的初心传承经典,终将如《黄帝内经》所期冀的“上工治未病”,让中医药的智慧源远流长。

来源:徐州市中医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