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男性健康 > 如何让“问题少年”摆脱不良行为?
如何让“问题少年”摆脱不良行为?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19-11-20 16:19:00    阅读量:11754次
[摘要]:淮海名医:儿童品行障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诊断类别,在品行障碍这一诊断名称之下,包括偷窃、逃学、离家出走、说谎、纵火、虐待动物、性攻击、躯体攻击、违抗与不服从、破坏性行为等一系列异常行为。

  儿少心理门诊上经常会见到被老师建议来看诊的孩子,大多数是因为遭到班上其他同学及家长们的反复投诉引起的,这一类孩子在学校里被称为“问题少年”,其家长为此感到一筹莫展,在老师的建议下纷纷来到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少心理门诊寻求帮助。这些孩子究竟是什么方面的问题呢?下面我们就一个典型案例分析一下。

  吴某,13岁,某初中二级男生。幼时母亲去世,父亲及继母在外地生活,除了学习方面,其他关心甚少,平时电话问候基本以督促学习为主,自小由祖父母照顾,祖父母喜好打麻将,对其生活细节照顾欠周到。患儿自小外貌清秀,成绩良好,和同学老师相处尚可。入初中后,在他人介绍下与高年级“讲义气”的同学相识,相熟之后经常在他们的带领下逃课、打架、泡网吧、喝酒、撒谎等,忙于工作的父母及忙碌于麻将桌的祖父母并没有察觉其异常,患儿经过老师对其的多次说教,并无悔改之意,反而变本加厉,渐出现对立违抗,不服从学校管理,事事与老师对着干,并殴打同班同学,成绩一落千丈,老师与其家人联系,在外院诊治,未发现器质性问题,未予特殊治疗,在老师和外院医师建议下来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就诊。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少心理中心周勤医生经过详细的询问和系统的评估,吴某患了“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是指在儿童和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这些行为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影响儿童少年本身的学习和社交功能,损害他们或公共利益,在青少年时期出现违法犯罪者称为青少年违法。儿童品行障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诊断类别,在品行障碍这一诊断名称之下,包括偷窃、逃学、离家出走、说谎、纵火、虐待动物、性攻击、躯体攻击、违抗与不服从、破坏性行为等一系列异常行为。

  ■分析

  病因的心理社会因素

  1、 儿童成长与家庭因素

  儿童早期在心理与行为发展上的一些偏离将导致儿童晚期发生品行问题。如困难型气质儿童常令父母不愉快和烦恼,因而父母可能会粗暴地对待或回避儿童,儿童则可能变得更加敌意和违抗,久之发展为品行问题。儿童其早期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建立不好,也将可能导致品行问题发生的增加。

  2、 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的影响

  早期的反社会性行为和同伴的排斥是青少年违法的重要前置因素,学业失败是儿童晚期品行障碍的重要前置因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自尊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业成就,学业失败导致儿童自卑和对学习的厌恶。当儿童获得自尊的正当途径失败后,他们转向到以不正当的途径获得自尊。

  3、 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对品行障碍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文化传统以及与之有关的思想观念,诸如对攻击性行为的接受性、对权威的尊重性、父母的角色作用和独立价值等影响攻击性行为等表达。在那些崇尚习武和好攻击的民族,或者是在那些讲究“哥们义气”的亚文化团体中,即使不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品行障碍的发生率也相当高。家人疏于管理,让孩子与其他“不良少年”混迹一起,近墨者黑,会使孩子堕落成病态。

  ■建议

  能采取的心理治疗手段有哪些?

  1、行为矫正治疗

  这是一种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直接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方法,治疗的目的是改变患儿的不良行为,包括阳性强化疗法和惩罚疗法,两者都是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改变儿童的行为方式,逐渐减少不良行为。

  2、家庭治疗

  这种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改变家庭功能结构,继而改变儿童的行为。常见的方法有家庭功能治疗、父母管理训练等。

  3、药物辅助治疗

  用来处理其他伴随症状,例如用哌甲酯等中枢兴奋剂治疗伴随的多动表现;用碳酸锂稳定情绪;用各种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状;氟哌啶醇、心得安等药物,对控制部分儿童的攻击性和暴怒发作有效。

  专家简介:

  周勤,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儿少精神科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康复专业委员会儿童心理学组委员,江苏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孤独症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徐州市自闭症研究会副会长,徐州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徐州市康复协会儿童康复分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心理治疗与评估专委会委员,国家级孤独症康复教师,徐州医科大学教师,心理治疗师,法国精神运动康复师,高级健康管理师,高级自闭症疗育师,地板时光治疗师,生物反馈治疗师,自闭症评估师。

  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研修于南京脑科医院卫生部进修班等,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诊疗工作10余年。

  对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孤独症、抽动症、多动症、情绪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学习困难、叛逆、网络成瘾、夫妻关系问题、亲子教育困难等儿童青少年疾病的诊疗及心理问题的康复有较深的造诣,参与多项省市课题,发表论文数篇,其中项目《大学生儿童期受虐待者精神病理学的形成机制及小组人际心理治疗》荣获淮海科技创新奖三等奖。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