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孕育指南 > 优生优育 > 活动少,进补多!孕妇因一颗小结石住进ICU
活动少,进补多!孕妇因一颗小结石住进ICU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1-12-15 09:53:00    阅读量:10278次
[摘要]:淮海名医:妊娠期泌尿结石的症状妊娠期泌尿结石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结束期间发生的泌尿系结石。妊娠期合并泌尿系结石可能诱发胎儿流产或导致孕妇脓毒血症的发生,对母胎发育构成潜在危害。

  妊娠期泌尿结石的症状

  妊娠期泌尿结石是指从妊娠开始到分娩结束期间发生的泌尿系结石。妊娠期合并泌尿系结石可能诱发胎儿流产或导致孕妇脓毒血症的发生,对母胎发育构成潜在危害。在妊娠期泌尿系结石患者中,约26%患者怀孕前有泌尿系结石病史。

  虽然妊娠期患泌尿系结石发病率较低,约为0.52%,肾绞痛是孕妇入院的最常见因素。

  结石一旦卡在输尿管出不去,就会造成梗阻,这时会出现最常见的结石症状——肾绞痛,也就是腰部的剧烈疼痛,有时还会出现腹痛、血尿、恶心、呕吐。

  泌尿系感染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而上尿路感染以肾盂肾炎多见,临床上以发热、腰痛、肋脊点及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击痛为主要表现,下尿路感染则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

  为了能生下宝宝,有的孕妇强忍疼痛不吃药不打针,结果严重损害了自身健康,其实这样对宝宝也有损害。因为,泌尿系统的炎症和疼痛可能会诱发子宫收缩,甚至会引起出血、流产,而结石导致的尿路梗阻还会损害肾功能,形成肾功能「越堵越差、越差越堵」的恶性循环,让准妈妈陷入危险境地。

  孕期泌尿系结石并严重感染后需要及时彻底的治疗,不然可能导致其发展为菌血症,甚至全身感染、休克等严重后果。对于胎儿,病情严重时可导致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膜早破、早产,严重可导致先天畸形和死亡。

  怀孕之后怎么发现结石?

  既然妊娠期输尿管结石的危害这么大,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发现结石?

  目前体检是发现尿结石比较可靠的方式,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忽略了定期的检查(如腹部B超)。其次,有一些引发结石的高危因素,准妈妈们一定要当心,比如:

  1.久坐不动、喝水少

  因为各种原因经常坐着,加上平时喝水少的话,尿液得不到稀释,浓度增高,尿中的结石结晶沉积就容易形成结石。

  2.饮食结构不合理

  尿酸升高是导致超重、肥胖或糖尿病患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尿酸盐结石的患者不宜食用含嘌呤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蛋白质和脂肪摄入过多时也容易形成草酸钙和磷酸钙结石。母体泌尿功能障碍,尿PH值下降,尿液中柠檬酸盐排泄减少、尿钙与尿酸排泄增加,可促进妊娠代谢性结石的形成。

  孕妈大量进食高蛋白、高热能饮食,体重在短期内增长较快,蛋白质与糖代谢负荷增加,水、电解质代谢变化较大,肾盂输尿管蠕动减缓,尿流淤滞,亦增加了结石形成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过多食用含有草酸的食物如菠菜、豆类、茶叶、葡萄等容易造成草酸钙结石。另外,汽水之类的软性饮料含有较高的糖分和热量,容易加速体内的水分流失,加重肾脏负担。

  3.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

  尿路结石有明显的地域和气候差异性,山区、沙漠和热带发病率较高,南方多于北方;夏季和在高温环境下工作都是造成结石高发的因素。

  4.体内环境的变化

  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而雌激素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输尿管平滑肌蠕动减弱,尿流变慢。

  妊娠的头3个月,肾脏及输尿管开始扩张,出现生理性的肾积水,可引起尿的滞留,这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温床。

  妊娠后期增大的子宫还会压迫到输尿管和膀胱,增加了梗阻和感染的风险。

  此外,妊娠期也是一个相对免疫低下时期,容易被致病菌趁虚而入。因此,妊娠期结石很容易并发泌尿系统感染。

  如何预防妊娠期泌尿系结石?

  怀孕前做个常规检查:如果存在尿石症的话,最好提前消除隐患,也可以找泌尿科医生进行评估后再怀孕。

  孕中做好产检:孕期常规产检一项不能少,如出现腰背痛、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

  多喝水:可以稀释尿液,有利于结石晶体排出,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

  不要憋尿。

  适当补钙:保持钙摄入平衡,特别是饮食上的钙摄入是必不可少的。通过饮食摄入的钙不会增加结石的形成,所以不用过于担心。

  调整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不但能减少结石的形成,也有利于排便。但是有些食物会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要少吃,比如草酸含量高的菠菜、浓茶、咖啡等。然而,即使认真做到了上面几点,准妈妈们患上尿结石的可能也仅仅是降低而已,总地来说,孕期仍是容易患上尿结石的阶段。因此,孕妈妈在孕期要健康饮食,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外阴清洁,不憋尿。

  总之,怀孕后妈妈们要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出现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早发现早处理才能安全度过孕期。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