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73岁的张大爷(化名)在拖拽拉车运土后,右肩背部剧痛、胳膊抬不起来,还发起了高烧。一查才知,竟是肩背部肌肉里长了个大脓包(脓肿)。为何看似平常的劳动会引发如此严重病症?这肌肉脓肿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不寻常的“小伤”:
感染是怎么发生的?
肩扛重物、拖拽拉车,这类活儿在农村很常见。但张大爷的经历却提醒我们:在干重活时,肌肉可能被过度拉扯,皮肤也可能被磨破(即使表面看不出来)。这些看不见的“小伤”,就给了细菌可乘之机。
“让张大爷‘中招’的肺炎克雷伯菌,其实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甚至我们的肠道里。它平时不惹事,但要是皮肤或肌肉有微小破损,再加上人累了抵抗力下降——比如干重活后身体疲劳,它就会‘趁虚而入’,在肌肉里安营扎寨、大量繁殖,最终形成脓肿。老年人本身抵抗力较弱,更要当心。”烧伤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建军介绍。
危险信号:
不容忽视的症状
张大爷最初只是肩背肿痛,但很快出现了胳膊抬不起来、肩膀活动受限,还伴随发热,这些症状并非普通的肌肉拉伤表现。
01 持续疼痛
肩背部肌肉脓肿引发的疼痛,往往较为剧烈且持续存在,与普通肌肉劳损休息后可缓解的疼痛不同。
02 活动受限
上肢活动受限和肩关节活动障碍,是因为脓肿压迫周围的肌肉、肌腱和神经,影响了正常的肢体活动功能。
03 发热
发热则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表明体内的炎症反应已经较为严重。
如果在出现类似症状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不及时治疗消除感染,病情还会进一步恶化,出现高热、败血症等更为严重的情况。
精准诊断:
医生是如何找到 “真凶”的?
起初,张大爷的病情确实有些棘手:他本来没糖尿病,肩背皮肤也没明显破口,但右边肩膀连着胳膊又肿又痛,高烧不退,吃普通消炎药也没用。
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对判断感染的原因非常关键,在诊断其肩背部肌肉脓肿的过程中,医生通过多种手段“抽丝剥茧”,对明确诊断病因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为患者行彩超检查时发现,右肩背部皮下有脂肪瘤声像、右腋下液性包块声像等,初步提示了病变的存在和性质;
肩胛骨MR平扫显示右侧肩胛骨背外侧软组织内-腋窝区较大不规则类团块,伴周围软组织广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性病变伴脓肿形成;
考虑到肩背部解剖位置与胸腔临近,需要胸部CT进一步确认感染是否来自深部组织或胸腔(如是否存在胸壁感染、肺部并发症等)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了右肩部皮下团片低密度伴积气,倾向感染性病变,同时还发现了肺部等部位的潜在问题;
最后,通过穿刺液细菌培养及鉴定,明确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
步步为营:
科学的治疗方案
张建军介绍,针对肩背部肌肉脓肿,治疗过程是一个系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
01 “开闸泄洪”
患者接受了右肩背部、右上臂探查清扩创+ VSD创面负压引流术,术中发现感染部位界限不清,感染波及的肌肉组织渗血多,尽可能清除可及的感染病灶和脓液。术后,通过VSD创面负压材料充分引流和持续冲洗尽可能排出感染毒素和创腔炎性渗出物。
02 “断敌后路”
围手术期,配合抗感染、消肿、改善微循环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手段支持身体恢复。后续又分别进行了右肩背部、右上臂肌肉软组织清创术以及右上臂右背部右腋窝慢性溃疡清创术,彻底清理感染病灶。
03 “修整重建”
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医生使用患者自身临近组织瓣对创腔进行了修复,把清创后留下来的创口修补好。
目前,张大爷已康复出院。近期复查结果显示,他的肩膀和胳膊活动基本恢复了正常。
防患未然:
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劳动量力而行:老年人搬重物、拉车等劳动要适度,避免突然用力或过度劳累;
受伤及时处理:如果肌肉拉伤或擦伤,及时用碘伏消毒,避免细微皮肤损伤引发深部组织感染;
提高免疫力:平时注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睡眠,老年人可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健康问题;
警惕异常症状:如果肩背肿痛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胳膊活动受限、发热,要尽快到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检查和诊治。
张建军
烧伤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组织感染与损伤预防与控制专委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创面修复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烧伤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整形美容协会第二届皮肤与软组织肿瘤分会委员,徐州市医学会烧伤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州市医师协会创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业擅长:烧烫伤及类擦挫伤、撕脱伤等创伤导致的急性伤口或皮肤软组织缺损;糖尿病相关的慢性难愈合伤口(糖尿病足);难愈性皮肤软组织感染性疾患;手术后难愈性伤口、慢性窦道等难愈性创面的治疗;血管性溃疡;褥疮;免疫性、肿瘤性及放射性慢性创面的诊治;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综合治疗和整复手术;色素痣、皮肤肿瘤、文身等体表外科手术;体表先天性、创伤后畸形的修复手术。
专家门诊时间:周一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