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专题报道 > 不同的方式,同样的感谢 | 每一次赞扬背后,都有一个暖心的故事
不同的方式,同样的感谢 | 每一次赞扬背后,都有一个暖心的故事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10-30 22:01:00    阅读量:5885次
[摘要]:淮海名医:最近,铜山区中医院的诊室里,又多了几分暖人的“回响”:有人捧着锦旗笑眼弯弯,有人写下诗句字字真心,有人拉着医护念叨着“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好”。这些不同形式的感谢,都

  最近,铜山区中医院的诊室里,又多了几分暖人的“回响”:有人捧着锦旗笑眼弯弯,有人写下诗句字字真心,有人拉着医护念叨着“要让更多人知道这里的好”。

  这些不同形式的感谢,都裹着同一份心意——是对医护技术的信赖,更是对那份“把患者放在心上”的动容。

  而这份认可,也成了中医院人继续前行的光,催着他们把医术磨得更精,把服务暖得更细。

两面锦旗里 藏着两份“重获舒展”的欢喜

  脊骨神经科严子明主任诊室墙上的锦旗又添了新的色彩,每一面都裹着一段“从疼到暖”的故事。

第一面:代大叔的“肩膀解放记”

  两周前,代大叔的肩膀像被无形的绳锁缠得死死的:抬不到耳旁、够不着后背,连穿件衣服都得靠家人搭手。夜里那钻心的疼,能把他从浅眠里揪醒,翻个身都要龇牙咧嘴,整宿整宿熬着。

  在别家医院,止疼药吃了一板又一板,可那股疼总像粘人的影子。抱着“最后试一次”的念头,他敲开了脊骨神经科严子明主任的诊室门。

  严主任没急着开药,先指着片子把“肩周粘连”的门道讲得明明白白,再用正骨推拿一点点揉开僵成石头的肌肉,搭配特色长针针灸和理疗仪器舒缓炎症。

  两天后,肩膀的沉痛感轻了;第五天,他居然能自己抬手摸到后脑勺;一周复诊时,代大叔当场抬着胳膊转了个圈,笑得舒展:“昨晚终于睡了个整觉,这肩膀算‘解放’了!”

  出院那天,他把绣着“德艺双馨 妙手回春”的锦旗揣在包里——红底金字的八个字,是疼了大半个月后,最真切的“松快”。

第二面:张先生的“天气预报腰”终于歇了

  和代大叔同诊室送锦旗的,还有张先生。

  他总笑称自己有个“天气预报腰”:一遇阴雨天,腰就疼得直不起来,连起床都得扶着墙慢慢挪。赶上前阵子连阴雨,他的腰彻底“罢工”,疼得连翻身都难。

  抱着试试的心态找到严子明主任,经过两周的系统治疗,那缠了他好几年的疼居然消了。

  送锦旗那天,张先生攥着写着“仁心仁术显真情,妙手回春除病痛”的缎面,笑着说:“这下不光腰不疼了,连‘天气预报’都失业咯!”

  两面锦旗挂在脊骨神经科诊室墙侧,像两盏暖灯——照着手艺,也照着心意。

锦旗里的两份“重生”,是信任更是责任

  骨伤科诊室的锦旗架上,新添的两面锦旗格外醒目。它们背后,是两位患者“重获行动自由”的欢喜,更是对骨伤科团队和单海龙医生“技术+温度”诊疗理念的最好印证。

一份“重新站立”的欣慰

  三踝骨折患者孙女士专程送来的锦旗上,“医术精湛,尽心尽责,医德高尚,仁心仁术”十六个金字熠熠生辉。她因意外导致内踝、外踝及后踝同时骨折,入院时踝关节肿胀畸形,活动完全受限。这类骨折若复位不佳,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不稳等远期问题,治疗必须兼顾“解剖复位”与“功能恢复”双重目标。

  骨伤科团队结合影像学检查与她的身体状况,制定了“先跟骨牵引消肿,再手术复位+内固定”的精准方案:术中采用微创技术复位骨折端,通过钢板、螺钉实现稳定固定,最大限度减少软组织损伤;术后第一时间启动康复干预,从早期肿胀管理、关节活动度训练,到后期负重练习、步态矫正,均根据恢复进度动态调整。期间,医护团队反复解答她对康复周期、功能预后的疑问,一点点缓解她的焦虑。

  孙女士及家属的积极配合,让治疗格外顺利——她们严格遵循康复计划,有效避免了术后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最终实现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这份康复的欣慰,藏在锦旗的字句里,更藏在医患协作的默契中。

一次“抬臂自由”的突破

  同期,“巨大肩袖损伤”患者李女士也带着绣有“德医双馨,妙手回春”的锦旗走进诊室。巨大肩袖损伤修复难度大、术后康复周期长,是肩关节外科的诊疗难点,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肩部功能严重受限。

  接诊后,单海龙副主任医师遵循“个体化、精准化”原则:前期通过药物抗炎、物理治疗缓解疼痛,待局部条件适宜后,为她在关节镜下实施肩袖修补手术;术后更注重“医疗+康复”的无缝衔接,查房时反复叮嘱伤口护理要点,还联合康复师制定了分阶段训练计划——从术后早期的肿胀管理、手指手腕活动,到中期的关节活动度恢复、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再到后期的肌力重建、功能性练习,一步步帮她摆脱“抬臂困难”的困扰。

  从最初的焦虑不安,到逐渐适应康复节奏,再到如今能自如完成抬手做饭、取物等日常动作,李女士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医患双方的信任与配合。

  单海龙医师表示:“作为骨伤科医生我深知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患者对“正常生活”的热切期待。这些认可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们骨伤科在科室主任刘伟的带领下,将继续以精准的医术、细致的服务,为更多患者搭建康复桥梁,不辜负每一份托付。”

  八旬老人的四句诗,藏着“疼去身轻”的雀跃

  疼痛科诊室的桌角,压着一张手写的小诗,是年过八旬的老人亲手写的。

  诗不长,只有四句,却把“从疼到松”的心情揉得真切:

《致谢马主任》

                 ——时效全

年逾八十脚底疼,

多方就诊减无轻。
中医主任马兴业,
一刺针刀痛匿踪。
             2025.10.15敬呈

  老人说,脚底的疼缠了他小半年,跑了好几家医院都没见好,直到遇上疼痛科马兴业主任,一针针刀下去,那钻心的疼居然“偷偷跑没影了”。

  短短二十八个字,是老人的文采,更是疼消之后,藏不住的雀跃。

口口相传的“称赞”,是最实在的认可

  在疼痛科诊室,小编还撞见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士,拉着小编念叨:“得帮我给你们马主任好好宣传宣传!”

  她的肩膀疼好久了,在市属三甲医院治了好几次,疼总像打游击战——好了又犯,犯了又疼。经熟人“推荐”找到马兴业主任,不过几周的系统治疗,那缠人的疼居然彻底没了影。

  “我现在抬胳膊做饭、拎东西都没问题!”她攥着小编的手笑:“一定要帮我宣传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这儿有好医生!”

  对医护人员来说,最好的“勋章”从不是奖状,而是患者舒展的眉头、轻快的脚步,是“我要把这儿的好告诉更多人”的真心。

  铜山区中医院的每一位医护,都把这些“感谢”揣在心里——往后的日子里,会用更准的技术、更暖的眼神,把“康复”的欢喜,递到更多人手里。

来源:铜山区中医院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