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儿科指南 > 徐医附院:青少年自杀 | 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到底经历着怎样的痛苦!
徐医附院:青少年自杀 | 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到底经历着怎样的痛苦!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1-11-23 09:53:00    阅读量:10806次
[摘要]:淮海名医:就在前两天,2021年11月15日,我在人民日报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江苏启东实验小学3名学生坠楼。我的心立刻揪了起来,这三个孩子有没有可能和那个臭名昭著的俄罗斯自杀游戏蓝鲸

  就在前两天,2021年11月15日,我在人民日报微博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江苏启东实验小学3名学生坠楼。

  我的心立刻揪了起来,这三个孩子有没有可能和那个臭名昭著的俄罗斯自杀游戏蓝鲸游戏有关?

  虽然坠楼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但这次的公众号科普文章还是想聊聊青少年自杀问题。

  不能再等了,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教师看到这篇文章,是不是能多挽救一些年轻的生命?我们可爱的孩子,他们怎么了?

  最近门诊遇到一个病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个15岁的女孩,她的胳膊上有一个用刀割出来的鲸鱼的图案,深深的、暗红的血印触目惊心又令人心疼。

  虽然在门诊经常会遇到因抑郁而自伤的孩子,但不得不说,在看到那个鲸鱼图案的时候我还是被惊到了。这是一个参与“蓝鲸死亡游戏”的孩子。

  据了解,这款游戏起源于俄罗斯,大概2017年传入中国,是一款诱使青少年自杀的网络游戏。就在2017年当年,镇江市公安局网警支队网上巡查中查获了一个“蓝鲸自杀游戏”QQ群,群成员多达5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今天的科普文章,我们用问答形式聊聊青少年的自杀问题,让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01、青少年自杀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吗?

  并不是。

  自杀是全球青少年群体(15-29岁)的第二位死亡原因。

  来自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在国内,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其实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的人数会更多,大约1/7的青少年产生过自杀念头。因此,青少年自杀不是一个低概率事件,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上图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图片,每个数字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02、青少年自杀前父母通常能获知他们的自杀想法吗?

  未必。

  父母通常会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但残酷的现实是,很多有自杀想法的青少年,往往不会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父母,他们宁愿和自己的小伙伴沟通。

  就在几个月前,上海一个14岁的女孩跳楼自杀,自杀前留下的遗书内容令人唏嘘。短短三页遗书,写满了一个女孩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压力和痛苦,以及她和父母之间的不沟通、不理解与不认同。

  在临床心理工作中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所谓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深究下来都有深层的原生家庭问题。

  父母的教养方式让很多患者很小就被植入了一些强烈的人生信条,比如“我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要么优秀、要么完蛋”。因此当孩子陷入痛苦无法自拔的时候,父母未必能在第一时间获知他们的自杀想法。

  03、自杀的青少年都是心理脆弱吗?

  不全是。

  很多人会认为自杀是由于心理脆弱,尤其是青少年自杀。当看到相关社会新闻的时候,留言区里可以看到这样的评论:“现在的青少年实在是心理脆弱,一点打击都承受不了。”

  不可否认,一些自杀者确实会给人留下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的印象,比如说,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得很无助、很痛苦……但是,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导致青少年自杀的高危因素众多,包括消极的人格特征、不良学校或家庭环境、应激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等,自杀悲剧大部分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透过表面的个体行为,去分析其背后深刻复杂的社会性原因。因此自杀行为通常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仅仅是心理脆弱。

  种种信息表明大多数的青少年在选择自杀时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有很强的突发性,因为作业没写好担心被老师骂,考试没及格回家被爸爸打等等,都有可能让孩子产生不活了的想法,且很大程度上是出于逆反和负气的心理。

  根据统计结果表明,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这种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

  经历过父母离婚、经济变化等重大人生变故的青少年、被校园霸凌者、抑郁焦虑及双向情感障碍的抑郁期患者、经历重大心理创伤事件的孩子,都更容易产生自杀念头。

  04、自杀高危中的青少年可能会有哪些征兆?

  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了解孩子可能的自杀警告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有自杀念头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下列行为:

  从事冒险行为。

  睡眠与饮食习惯变化。

  暗示他们可能会不在家人身边。

  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清楚思考。

  对上课或运动失去兴趣。

  失去参加喜欢的活动或事物的欲望。

  疏远朋友或家人。

  开始赠送珍贵物品给兄弟姐妹或朋友。

  感觉绝望或内疚。

  谈论自杀或死亡。

  写歌、作诗,或是书写有关死亡、分离的信件。

  05、如何帮助处于自杀高危中的青少年?

  那么,作为和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家长和学校的老师,该如何帮助到这些孩子呢?

  (1)密切关注一个沮丧的孩子

  密切关注一个沮丧的孩子意义重大,不要认为孩子只是为了引起注意,如果孩子的在寻求关注时被忽视了,那么他们伤害自己的几率可能会增加。

  (2)尽量保持沟通渠道畅通,表达你的关心、支持和爱。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是孩子们安全的港湾。有资料显示,在亲子冲突严重的家庭里,青少年的自杀风险提高了30倍。因此父母需要有意识地提升和子女沟通交流的能力、理解和支持子女的能力。

  (3)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

  一些事,在大人看来可能是小事,但在青少年眼中,那可能是大事。

  例如在学校碰到的分数问题,或者刚刚失去了一份友情。和同学打架对父母来说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对一个青少年来说,会让他们有巨大的失落感。所以不要低估或忽视你的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因为这会增加他们的绝望感。而当有了家庭的支持,他们就不至于完全失去勇气和信心。

  06、如何预防自杀?

  自杀,其实是个“公共卫生问题”。

  世卫组织在《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中发表的最新估计,自杀仍然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之一。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超过死于艾滋病毒、疟疾或乳腺癌甚或战争和凶杀的人数。

  2019年,有7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0例死亡中有1例是自杀,这促使世卫组织制定了新的指导,提到从三个层面来预防自杀。

  (1)面向全人群的通用干预,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心理医疗服务。

  (2)面向“脆弱的易感人群”的选择性干预,比如多宣传热线电话等求助渠道,比如培训专业人员识别高危人群。

  (3)面向“更特定脆弱人群”的针对性干预,比如对于已经尝试自杀的个体,在医疗结束后要继续进行随访,提供社区支持等。

  层出不穷的青少年自杀事件,映射出的不仅仅是青少年脆弱的心理防线,更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一种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认知自我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死亡教育等,最终教会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幸福感,并发自内心地感恩和珍惜一切的生命。


扫一扫,分享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