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淮海名医网淮海健康在线
您现在的位置是:淮海名医网 > 全网新闻 > 新闻资讯 > 苏北城市群,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徐州?
苏北城市群,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徐州?
信息来自:徐州健康网    发布时间:2025-08-11 14:57:00    阅读量:5793次
[摘要]:徐州健康:当2024年徐州GDP定格在9537亿元时,这座扼守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城市,距离”万亿之城“就仅剩一步之遥。作为苏北首座即将叩响万亿大门的城市,徐州破万亿的意义不止于简单的数字增

  当2024年徐州GDP定格在9537亿元时,这座扼守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城市,距离”万亿之城“就仅剩一步之遥。

  作为苏北首座即将叩响万亿大门的城市,徐州破万亿的意义不止于简单的数字增长。

  徐州的突围,为苏北城市打了个样。

©文|王歆怡

  你可能没去过徐州,但你一定听过徐州。

  这座盘踞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城市,左手牵着江苏的制造业基因,右手握着淮海经济区的庞大腹地,脚下还踏着曾经让它既爱又恨的煤矿资源。

  今年,徐州要冲击万亿GDP了。

  2025年徐州设定的GDP增长目标为6%,上半年经济指标公布,徐州增速为6.2%,若按此增速推进,全年GDP万亿应该问题不大。

  2025年1-6月江苏省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图源:江苏省统计局

  徐州冲刺“万亿之城”的话题是从2023年之后被频繁提及的。

  追其原因,还是因为苏北城市中至今还没有万亿城市,徐州是要拿来作为标杆的。

  2023年,常州GDP破万亿,成为江苏第五座“万亿城”,江苏也因此成为全国万亿城最多的省份。

  打开地图一看,江苏“GDP万亿城市绵延带”几乎被苏南城市包揽,苏北城市无一入局。

  江苏“GDP万亿城市绵延带”城市图源:澎湃新闻

  如果今年徐州成功突破万亿,对于徐州来说,是一次极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一来,徐州如果晋级,江苏在“万亿城”的数量上将继续领跑全国;二来,徐州将打破苏北在“万亿城”领域的空白。

  要知道,苏南的苏州、南京这些城市早就进入万亿俱乐部了,而苏北的部分城市至今还在5000亿徘徊。

那么,

徐州凭什么能成为“苏北第一城”?

徐州这个万亿对苏北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当苏北需要形成合力时,谁是被认定的”苏北铁三角“?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文章。

   01.

  苏北为什么需要一个万亿徐州?

  苏南和苏北的差距不小。

  根据2024年各市公布的GDP来看,苏南五市(苏州、南京、无锡、镇江、常州)GDP加起来将近江苏全省的60%,而苏北五市(徐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加起来还不到20%。

  但徐州的存在,本身就是个变数。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说,徐州被摆在了“棋眼”的位置。

  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国家领导人去的就是徐州。

  前不久,中央领导来江苏调研,第一个去的地方,也是徐州。

  徐州为什么被如此重视?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徐州是江苏为数不多能同时辐射安徽、山东、河南的城市。在徐州高铁站,会发现一半人是来这里转车的——这里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

  在《“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中,徐州作为全国仅有的3个入选国家级铁路枢纽的普通地级市之一(另两个是襄阳、柳州),被明确定位为“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

  这一地位源于其京沪铁路与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形成的“黄金十字”交汇,以及连接华北、华东、西北的核心节点作用。

  2024年,徐州铁路货运吞吐量达6300万吨,超过了西安的5800万吨。

  货运量相当于城市的“物流脉搏”,跳得越有力,说明这城市越有活力。外面有大量东西得运到徐州来加工、消化,徐州自己产的东西要运出去为城市“回血”,物流脉搏有力,城市的气血才能足。

  这种“五省通衢”的大枢纽底气,让徐州从2017年就被国家定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

  根据规划,“淮海经济区”覆盖苏鲁豫皖四省10市。

  由于都是各省的“外圈城市”,淮海地区,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虚虚实实的松散结合体。

  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无疑就是徐州,作为中心城市,徐州承担着将“经济洼地”转化为“战略支点”的使命。

  目前,作为“一带一路” 陆桥通道和长江经济带上的“黄金十字”,徐州境内核心铁路线有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连高铁:

  向东承接长三角产业外溢;

  向西联动中原城市群(郑徐高铁开通后,两地1.5小时直达);

  向北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徐州—北京高铁日均近40个班次)。

  这种“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使徐州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棋盘上的关键落子。

   02.

  徐州变在了哪里?

  一直以来,徐州这座“重工业”大城 ,在发展中也有制约性。

  苏北五市的GDP数字背后,藏着一组更值得思考的数据:

  徐州以9537亿的总量高居苏北榜首,但人均GDP约10.6万元,略低于淮安的11.9万。

  这种“总量领先但人均不突出”的现象,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期的典型特征——徐州的经济体量里,还带着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底色,人均效率应该更体现在新兴产业赛道上。

  在苏南城市中,常州的经济体量与徐州最为接近,但人口不到徐州的60%(2023年常州常住人口537.5万,徐州902万)。

  常州凭借新兴产业实现了更高的经济效率——2024年常州人均GDP(20.1万元)约为徐州(10.58万元)的1.90倍,这一对比恰恰凸显了新兴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杠杆效应”。

  徐州的特殊性在于,徐州知道自己必须要转型,但它的转型带着“双重负重”。

  2015年徐州GDP突破5000亿时,还深陷“一煤独大”的资源依赖;2018年启动钢铁、焦化等行业整治时,GDP增速曾一度放缓至5%以下。

  但十年之后,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规模达78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全面启动“智改数转网联”,使得其产业结构往创新产业上倾斜。

  这种转变背后,是像徐州贾汪区这样的“矿产资源大区”的积极转型。

  13.23万亩采煤塌陷区曾是城市的“生态伤疤”,如今通过治理,潘安湖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正如徐州政府提出的:“我们追求的万亿,必须是结构上高质量的万亿,是数据上实打实的万亿。”

  当钢铁厂变身科创园,当塌陷地长出产业链,这样的万亿才具备“钢筋铁骨”。

如今的潘安湖

  03.

  “徐连淮”与“徐连盐”:

  国家给苏北画了两个圈?

  苏北的逆袭,不止一个徐州。

  徐州冲刺万亿的背后,一个更值得玩味的问题浮出水面:

  当苏北需要形成合力对抗区域发展不平衡时,谁该站在徐州身边?

  现在盐城喊出3-5年冲万亿的目标,扬州、泰州也在摩拳擦掌,坊间关于徐州的“铁三角”争论集中在“徐连淮”与“徐连盐”。

  有舆论认为,如果徐州想更进一步的发展,应协同连云港和盐城,组成“徐州-连云港-盐城”的抱团模式。

  毕竟,在徐州之后,下一个突破万亿的城市,很有可能是盐城。

  而且徐州、连云港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规划明确的重要节点城市,盐城北接连云港、西联徐州,从地理位置上可以形成“正三角型”交通骨架。

  但目前从国家战略来说,被敲章认可的是“徐连淮”,这其实也折射出国家战略对苏北发展的双重期待。

  前几年有个苏北“物流金三角”的概念,这个概念所指的就是“徐连淮”。“徐连淮”组合被确定为2023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徐州还作为牵头城市获得5亿元的资金支持。

  “徐连淮”的力量在于:连云港的海港、徐州的陆港、淮安的空港拧成了一股绳——

  2024年它们一共开了1340列中欧班列,承担日韩、东南亚与中亚、西亚双向过境贸易65%左右的运输量,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额突破1965亿元,一年省下40亿物流成本。

  虽然“徐连淮”组合被敲下国章,但这并不意味着徐州、连云港和盐城之间没有合作的可能性。

  从目前来看,“徐连盐” 的组合也是潜力股。

  徐州有工程机械底子,连云港有港口,盐城正在发力新能源——目前远景能源已经在盐城布局绿色能源基地。所以,如果以新能源装备出海为突破口,借力徐州陆港+连云港港口+盐城制造,说不定“徐连盐”可以形成“生产-运输-贸易”的三角闭环。

  但不管是“徐连淮”还是“徐连盐”,这两种战略背后所显露的,都是苏北城市的突围逻辑。

  说到底,徐州冲万亿,最让人期待的不是数字本身,而是它能不能打破苏南吃肉、苏北喝汤的固有印象。

  以前苏北城市总想着能不能靠吸收苏南的产业外溢,苏南不要的工厂搬到苏北发展。但这两年徐州已经证明,资源型城市也可以依靠转型梳理自己的产业特色,把工程机械做到世界领先,把塌陷地变成金山银山。

  04.

  万亿之后,徐州还缺什么?

  徐州在今年破万亿,应该没什么悬念了。

  如今摆在“徐州破万亿”之后的真问题,是总量与质量的平衡。

  “徐州发布”曾连发三问直指核心问题:新兴产业比重不足、创新资源集聚力弱、国际消费场景匮乏。

  这些短板恰恰暴露了资源型城市的共性困境。

  论高技术产业投资、研发投入强度,徐州肯定是落后于苏南城市的,在徐州的“343”产业里,传统制造业还是占大头,真正的高科技产业才刚起步。

  怎么补?其实徐州手里的牌不差。

  12所高校、26.8万在校大学生、183万各类人才,是徐州不可多得的科创资源。徐州目前在做的就是把实验室里的论文研究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比如中国矿大就和徐工集团共建矿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目前已在诸多矿车场景中取得重大突破。

  针对人才吸引的痛点,徐州的招数很“接地气”。

  知道留不住顶尖学者?那就“柔性引才”——徐州在2024年出台的《柔性用才支持政策实施细则》明确提出,对“工作在徐州、贡献在徐州、社保在外地”的人才给予同等政策支持,包括薪酬补贴和市“双创计划”项目资助;

  担心年轻人不肯落户,那就给大额的购房补贴——硕士以上人才落户直接给8万—30万元购房补贴。

  对于苏北城市而言,科创和人才,是决定城市的“能级天花板”。

  最后还有一点想说,徐州的文旅资源、历史底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张王牌:

  2024年,徐州政府公布了一组数据,

  一二三产占比为:8.2∶38.5∶53.3。

  因此,文旅也是徐州可以重点发力的方向。目前,徐州正在做“彭城七里”项目,一条7里长的路,依次串联起黄楼、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户部山等200多处历史文化遗存,串联起上下五千年的徐州记忆。

  这样的徐州怎能不去?

  万亿城市只是个新起点,能不能从“工业强市”变成“人人向往的中心城市”,就看接下来的徐州怎么打了。

  让人愿意来、愿意留、愿意生活,祝福徐州。

  “万亿徐州”的真正价值,应该不仅是江苏的第六个万亿城市,更是能带着苏北城市群一同往前跑的带头大哥。

  毕竟,苏北区域发展的这盘棋,需要有领路人。徐州,先冲了。



扫一扫,分享本页